close
作者:劉南芳2005/7/07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明華園承辦的的「外台歌仔戲匯演」即將於7月8日展開一連十二場的演出,這次名之為「外台歌仔戲東征」的匯演活動,集合了北中南地區的知名歌仔戲劇團,主辦單位希望能為花東地區帶來熱鬧滾滾的演出盛況,但是勝選名單出爐之後,卻遭到網路上嚴重質疑評選不公。奇怪的是,傳藝中心置若罔聞,主辦單位、承辦單位一心只想辦一場轟轟烈烈的活動,選擇他們想看的來看、選擇他們想聽的來聽,眾口鑠金之下、博得一個「扶植外台歌仔戲團隊發展」的美名,成為文化建設的優良業績…這種種的現象不禁引發了我的好奇。
傳藝中心自2000年開始舉辦「外台歌仔戲公演」至今已經是第四屆,這五、六年間台灣外台歌仔戲的生態已經變化許多,從今年入選劇團及劇目就可以看出,每一團都是來頭不小、每一個劇團都有相當的背景,真所謂「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根據這些劇目產生的背景,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類:地方戲劇比賽獲獎作品/首演在外台演出:
1. 新櫻鳳歌劇團《靈前會母》(2004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優勝劇目)
2. 鴻明歌劇團《天下第一家》(2004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優勝劇目)
3. 國光歌劇團《包青天之一案破雙釘》(1996年台灣省地方戲劇比賽優勝劇目;本劇曾獲當時最佳導演、及最佳丑角獎)
第二類:參與各縣市藝術節或是國際扶植團隊年度的公演作品/首演在外台或內台演出
1. 民權歌劇團《目蓮救母》(2004年台北市傳統藝術季、在中山堂廣場公演)
2. 草屯明珠女子歌劇團《萬丹山傳奇之十八盒籃》(2003年1月首演,8月參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明華園戲劇團承辦OH!yes煞落,向前走文建會外台歌仔戲匯演」於鳳山市演出,九月該劇目並獲選文建會基層巡迴演出)
3. 陳美雲歌劇團《父子情》(原名《陸家村》,吳秀鶯改編;2002年年度公演劇目,於台北市藝術館首演)
4. 春美歌劇團《恨鎖天倫夢》(江佩玲改編;2003年年度公演劇目;12月於台南廟口首演。)
5. 明華園黃字戲劇團《太后出嫁》(2005年年度公演劇作6月于東海大學演出)
第三類:國藝會「歌仔戲製作及演出」專案補助作品
1. 秀琴歌劇團《血染情》,2004年國藝會「廟口好戲報你知--歌仔戲製作及補助發表專案」該計畫補助編劇、導演、音樂設計共36萬元,首演製作及演出經費36萬元,當年7月於台南.高雄.台中演出。
2. 明華園天字戲劇團《鬼菩薩》,2005年「廟口好戲報你知--歌仔戲製作及補助發表專案」獲選團隊,該計畫獲補助88萬元,製作期間半年,於2005年7月首演,預計演出三場。
第四類:內台歌仔戲公演劇目移至外台演出
1. 河洛歌子戲團《菜刀柴刀剃頭刀》(原本為河洛歌子戲劇團內台公演劇目,並曾在電視歌仔戲中演出,首演日期約為2002年。)
2. 一心戲劇團《烽火英雄劉銘傳》。(原名《蕃薯頂的鐵支路---烽火英雄劉銘傳》;孫世平、江牧非編劇;2004年台北市建城120週年於城市舞台首演,共演出三場;當時曾邀請孫翠鳳、及朱陸豪參與演出)
綜觀這些劇目都是劇團年度製作的公演大戲,但是第一、二類的劇團若比較起第三、四類的劇團、可說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血染情》、《鬼菩薩》在國藝會激烈的甄選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高額的補助;《菜刀柴刀剃頭刀》以及《烽火英雄劉銘傳》在內台首演的時候所花費的製作成本更是驚人,選擇這樣的劇團和劇目參加「外台歌仔戲匯演」,評審專家們用意何在呢?面對著這些製作精良、身經百戰的「大戲」們,一般民間劇團還有「見天日」的機會嗎?
「勝之不武」的獲選團隊;變調的「匯演精神」
比較起2000年板橋農村公園的第一屆歌仔戲匯演,這幾年外台歌仔戲的生態有一些顯著的改變,現在有各縣市的藝術節、戲劇季;有國藝會的「廟口歌仔戲創作補助專案」計畫,有文建會每年扶植團隊…,看起來歌仔戲界一片欣欣向榮;影響所及,在「文化場」之中也出現了一些「超級明星隊」,這些隊伍從內台到外台,從台北演到高雄,可以說是無往不利。
台灣擁有一些「超級明星隊」我認為是一件好事,這些「明星隊」擁有各樣充足的資源,他們每年可以無憂無慮的排新戲,他們的成功就代表著台灣歌仔戲光明的前途,我們應該樂見他們鵬程萬里;尤其是日新月異、更上層樓的明華園,現在已經擁有各樣的分團,建立了連鎖企業。只是相較於這些歌仔戲界的「統一超商」(7-11)、全家便利商店…,民間劇團彷彿傳統的雜貨店一樣,有什麼生存空間呢?
從前外台戲匯演,希望鼓勵民間職業劇團,希望讓北中南的劇團彼此有機會觀摩、互相壯大聲勢,許多外台戲班不熟悉什麼叫做「公演」,那麼傳藝中心為他們準備舞台設備、為他們宣傳…讓他們從民間的角落走出來,接受大家的掌聲,也讓觀眾重拾起對於外台歌仔戲的感情。
而今呢?今年的匯演尚未舉行,似乎就嗅到一種豪華的氣息,這些「鍍金」的劇團一字排開,一定盛況空前、精彩可期!我設想一下,我如果是台北的「小飛霞」、高雄的「新春玉」、嘉義的「光賽樂」,主辦單位要我們送案,我們像「送件說明」一樣準備的是分場大綱和每場的歌詞,規規矩矩的呈到了傳藝中心…然後我才知道我要面對的對手、是國藝會十二萬編劇費寫出來的「血染情」、是八萬編劇費寫出來的「鬼菩薩」,那麼我要作何感想呢?
這些「大戲」的製作費都是數十萬新台幣、《劉銘傳》或許還有上百萬的身價,那麼這些戲可以和《包青天之一案破雙釘》放在同一個層面上做比較嗎?
當然,如果是我,我會認為《包青天之一案破雙釘》比較好看,但是我不禁為淪喪的「匯演精神」覺得痛心!我清楚的記得當年為「新櫻鳳」排《慈母淚》那種緊張而興奮的心情,看著一個民間職業劇團能在這樣公演的舞台上站穩腳步、這是多麼有成就的一種喜悅,而今呢?
如果傳藝中心眼前只有「業績」的壓力,如果明華園充分發揮其「內舉不避親」的家族精神,那麼,評審的專家學者們,你們把關的能力在哪裡呢?
「無所不在」的專家學者;外行的「傳藝中心」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匯演都熱愛夏天,不論是前台、後台,人人揮汗如雨;每年匯演,總是可以看到許多「長官」、許多「專家學者」踩著高跟鞋,笑容可掬的來到後台寒暄握手,我絕對相信他們的專業和熱誠、還有他們的「勤勞」。專家學者的勤勞、使專家學者「無所不在」,所有的文化機構都在等候專家學者的背書,因為有人背書、出事的時候就比較不用負責任。
台灣的文化機構向來沒有「研究」的風氣,所以被動的時候多、「人云亦云」的習慣根深蒂固;文化機構毫不懷疑的把「專業」交給了專家學者,於是專家學者的「層次」、「品味」對台灣歌仔戲的生態就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台灣的「專家學者」似乎已經是「無可取代」的靈藥,舉一個傳藝中心剛剛公布的計畫為例,這個計畫名稱是「協助傳統藝術表演團體延聘駐團專業顧問辦理職能精進計畫」,傳藝中心希望能「補助傳統藝術表演團體延聘駐團專業顧問」,為的是「改善傳統藝術表演團體體質,協助傳統藝術表演團體未來發展」然後傳藝中心可以「針對表演團體提出具體之改善作法及規劃未來之發展計畫」。
所以今天台灣歌仔戲不能發達的原因,是因為劇團沒有「專業顧問」?
有了「專業顧問」歌仔戲劇團就能改善體質?
我們看傳藝中心公佈的「專家學者」條件:「係指曾在相當專科以上學校任教、獲有碩士以上學位,最近五年內發表具有藝術理論價值之著作,並受推崇者。」
我相信有這樣背景的人真的是值得推崇,但是什麼叫做「具有藝術理論價值之著作」?在專科任教、有碩士學位,就可以「改善歌仔戲劇團的體質」?「規劃出劇團未來的方向」?傳藝中心不認為自己已經外行、和離譜到讓人沒有力氣批評的地步?還是傳藝中心認為幫助劇團建立良好的「專家學者關係」就是劇團成功的不二法門?
文章寫到這裡,真是讓人筋疲力盡。
我衷心期待外台歌仔戲匯演的停辦。就廣大的台灣民間職業劇團而言,這些慣演「活戲」的劇團要能符合傳藝中心要求的水準,只怕還有很大的困難。就北部戲班而言,還有「地方戲劇比賽」可以嘗試,慢慢增加「公演」的經驗,但是就中南部戲班而言,「地方戲劇比賽」已經廢止了,從日常演出的「活戲」要一躍而上「公演戲」,並不容易,只好自求多福了!
如果外台戲的匯演還是要辦,那麼我建議用「邀請」和「觀摩」的方式。傳藝中心可以選擇這一兩年來表現優良的團隊,邀請他們赴一場歌仔戲的「嘉年華會」,大家爭奇鬥豔、各顯神通;或者是直接和國藝會的廟口歌仔戲活動合辦,或者是直接和文建會的扶植團隊簽約,這樣不會更省事嗎?
我們一樣可以看到精緻的演出,一樣可以「帶出已有百歲歷史的歌仔戲更深層和優質的文化內涵。」當然我們也可以「藉由一場場的輪番上陣,將每一個劇團的精湛演出加以收錄,讓這項戲曲藝術因匯演活動而得以薪傳和推廣,也期盼另一個歌仔戲的風華再度展現。」
我們一定會歡喜的去捧場、我們一定「樂觀其成」,但是、實在不需要再用「甄選」的方式去鼓勵民間劇團參加這一場「打不贏的戰爭」了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明華園承辦的的「外台歌仔戲匯演」即將於7月8日展開一連十二場的演出,這次名之為「外台歌仔戲東征」的匯演活動,集合了北中南地區的知名歌仔戲劇團,主辦單位希望能為花東地區帶來熱鬧滾滾的演出盛況,但是勝選名單出爐之後,卻遭到網路上嚴重質疑評選不公。奇怪的是,傳藝中心置若罔聞,主辦單位、承辦單位一心只想辦一場轟轟烈烈的活動,選擇他們想看的來看、選擇他們想聽的來聽,眾口鑠金之下、博得一個「扶植外台歌仔戲團隊發展」的美名,成為文化建設的優良業績…這種種的現象不禁引發了我的好奇。
傳藝中心自2000年開始舉辦「外台歌仔戲公演」至今已經是第四屆,這五、六年間台灣外台歌仔戲的生態已經變化許多,從今年入選劇團及劇目就可以看出,每一團都是來頭不小、每一個劇團都有相當的背景,真所謂「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根據這些劇目產生的背景,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類:地方戲劇比賽獲獎作品/首演在外台演出:
1. 新櫻鳳歌劇團《靈前會母》(2004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優勝劇目)
2. 鴻明歌劇團《天下第一家》(2004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優勝劇目)
3. 國光歌劇團《包青天之一案破雙釘》(1996年台灣省地方戲劇比賽優勝劇目;本劇曾獲當時最佳導演、及最佳丑角獎)
第二類:參與各縣市藝術節或是國際扶植團隊年度的公演作品/首演在外台或內台演出
1. 民權歌劇團《目蓮救母》(2004年台北市傳統藝術季、在中山堂廣場公演)
2. 草屯明珠女子歌劇團《萬丹山傳奇之十八盒籃》(2003年1月首演,8月參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明華園戲劇團承辦OH!yes煞落,向前走文建會外台歌仔戲匯演」於鳳山市演出,九月該劇目並獲選文建會基層巡迴演出)
3. 陳美雲歌劇團《父子情》(原名《陸家村》,吳秀鶯改編;2002年年度公演劇目,於台北市藝術館首演)
4. 春美歌劇團《恨鎖天倫夢》(江佩玲改編;2003年年度公演劇目;12月於台南廟口首演。)
5. 明華園黃字戲劇團《太后出嫁》(2005年年度公演劇作6月于東海大學演出)
第三類:國藝會「歌仔戲製作及演出」專案補助作品
1. 秀琴歌劇團《血染情》,2004年國藝會「廟口好戲報你知--歌仔戲製作及補助發表專案」該計畫補助編劇、導演、音樂設計共36萬元,首演製作及演出經費36萬元,當年7月於台南.高雄.台中演出。
2. 明華園天字戲劇團《鬼菩薩》,2005年「廟口好戲報你知--歌仔戲製作及補助發表專案」獲選團隊,該計畫獲補助88萬元,製作期間半年,於2005年7月首演,預計演出三場。
第四類:內台歌仔戲公演劇目移至外台演出
1. 河洛歌子戲團《菜刀柴刀剃頭刀》(原本為河洛歌子戲劇團內台公演劇目,並曾在電視歌仔戲中演出,首演日期約為2002年。)
2. 一心戲劇團《烽火英雄劉銘傳》。(原名《蕃薯頂的鐵支路---烽火英雄劉銘傳》;孫世平、江牧非編劇;2004年台北市建城120週年於城市舞台首演,共演出三場;當時曾邀請孫翠鳳、及朱陸豪參與演出)
綜觀這些劇目都是劇團年度製作的公演大戲,但是第一、二類的劇團若比較起第三、四類的劇團、可說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血染情》、《鬼菩薩》在國藝會激烈的甄選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高額的補助;《菜刀柴刀剃頭刀》以及《烽火英雄劉銘傳》在內台首演的時候所花費的製作成本更是驚人,選擇這樣的劇團和劇目參加「外台歌仔戲匯演」,評審專家們用意何在呢?面對著這些製作精良、身經百戰的「大戲」們,一般民間劇團還有「見天日」的機會嗎?
「勝之不武」的獲選團隊;變調的「匯演精神」
比較起2000年板橋農村公園的第一屆歌仔戲匯演,這幾年外台歌仔戲的生態有一些顯著的改變,現在有各縣市的藝術節、戲劇季;有國藝會的「廟口歌仔戲創作補助專案」計畫,有文建會每年扶植團隊…,看起來歌仔戲界一片欣欣向榮;影響所及,在「文化場」之中也出現了一些「超級明星隊」,這些隊伍從內台到外台,從台北演到高雄,可以說是無往不利。
台灣擁有一些「超級明星隊」我認為是一件好事,這些「明星隊」擁有各樣充足的資源,他們每年可以無憂無慮的排新戲,他們的成功就代表著台灣歌仔戲光明的前途,我們應該樂見他們鵬程萬里;尤其是日新月異、更上層樓的明華園,現在已經擁有各樣的分團,建立了連鎖企業。只是相較於這些歌仔戲界的「統一超商」(7-11)、全家便利商店…,民間劇團彷彿傳統的雜貨店一樣,有什麼生存空間呢?
從前外台戲匯演,希望鼓勵民間職業劇團,希望讓北中南的劇團彼此有機會觀摩、互相壯大聲勢,許多外台戲班不熟悉什麼叫做「公演」,那麼傳藝中心為他們準備舞台設備、為他們宣傳…讓他們從民間的角落走出來,接受大家的掌聲,也讓觀眾重拾起對於外台歌仔戲的感情。
而今呢?今年的匯演尚未舉行,似乎就嗅到一種豪華的氣息,這些「鍍金」的劇團一字排開,一定盛況空前、精彩可期!我設想一下,我如果是台北的「小飛霞」、高雄的「新春玉」、嘉義的「光賽樂」,主辦單位要我們送案,我們像「送件說明」一樣準備的是分場大綱和每場的歌詞,規規矩矩的呈到了傳藝中心…然後我才知道我要面對的對手、是國藝會十二萬編劇費寫出來的「血染情」、是八萬編劇費寫出來的「鬼菩薩」,那麼我要作何感想呢?
這些「大戲」的製作費都是數十萬新台幣、《劉銘傳》或許還有上百萬的身價,那麼這些戲可以和《包青天之一案破雙釘》放在同一個層面上做比較嗎?
當然,如果是我,我會認為《包青天之一案破雙釘》比較好看,但是我不禁為淪喪的「匯演精神」覺得痛心!我清楚的記得當年為「新櫻鳳」排《慈母淚》那種緊張而興奮的心情,看著一個民間職業劇團能在這樣公演的舞台上站穩腳步、這是多麼有成就的一種喜悅,而今呢?
如果傳藝中心眼前只有「業績」的壓力,如果明華園充分發揮其「內舉不避親」的家族精神,那麼,評審的專家學者們,你們把關的能力在哪裡呢?
「無所不在」的專家學者;外行的「傳藝中心」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匯演都熱愛夏天,不論是前台、後台,人人揮汗如雨;每年匯演,總是可以看到許多「長官」、許多「專家學者」踩著高跟鞋,笑容可掬的來到後台寒暄握手,我絕對相信他們的專業和熱誠、還有他們的「勤勞」。專家學者的勤勞、使專家學者「無所不在」,所有的文化機構都在等候專家學者的背書,因為有人背書、出事的時候就比較不用負責任。
台灣的文化機構向來沒有「研究」的風氣,所以被動的時候多、「人云亦云」的習慣根深蒂固;文化機構毫不懷疑的把「專業」交給了專家學者,於是專家學者的「層次」、「品味」對台灣歌仔戲的生態就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台灣的「專家學者」似乎已經是「無可取代」的靈藥,舉一個傳藝中心剛剛公布的計畫為例,這個計畫名稱是「協助傳統藝術表演團體延聘駐團專業顧問辦理職能精進計畫」,傳藝中心希望能「補助傳統藝術表演團體延聘駐團專業顧問」,為的是「改善傳統藝術表演團體體質,協助傳統藝術表演團體未來發展」然後傳藝中心可以「針對表演團體提出具體之改善作法及規劃未來之發展計畫」。
所以今天台灣歌仔戲不能發達的原因,是因為劇團沒有「專業顧問」?
有了「專業顧問」歌仔戲劇團就能改善體質?
我們看傳藝中心公佈的「專家學者」條件:「係指曾在相當專科以上學校任教、獲有碩士以上學位,最近五年內發表具有藝術理論價值之著作,並受推崇者。」
我相信有這樣背景的人真的是值得推崇,但是什麼叫做「具有藝術理論價值之著作」?在專科任教、有碩士學位,就可以「改善歌仔戲劇團的體質」?「規劃出劇團未來的方向」?傳藝中心不認為自己已經外行、和離譜到讓人沒有力氣批評的地步?還是傳藝中心認為幫助劇團建立良好的「專家學者關係」就是劇團成功的不二法門?
文章寫到這裡,真是讓人筋疲力盡。
我衷心期待外台歌仔戲匯演的停辦。就廣大的台灣民間職業劇團而言,這些慣演「活戲」的劇團要能符合傳藝中心要求的水準,只怕還有很大的困難。就北部戲班而言,還有「地方戲劇比賽」可以嘗試,慢慢增加「公演」的經驗,但是就中南部戲班而言,「地方戲劇比賽」已經廢止了,從日常演出的「活戲」要一躍而上「公演戲」,並不容易,只好自求多福了!
如果外台戲的匯演還是要辦,那麼我建議用「邀請」和「觀摩」的方式。傳藝中心可以選擇這一兩年來表現優良的團隊,邀請他們赴一場歌仔戲的「嘉年華會」,大家爭奇鬥豔、各顯神通;或者是直接和國藝會的廟口歌仔戲活動合辦,或者是直接和文建會的扶植團隊簽約,這樣不會更省事嗎?
我們一樣可以看到精緻的演出,一樣可以「帶出已有百歲歷史的歌仔戲更深層和優質的文化內涵。」當然我們也可以「藉由一場場的輪番上陣,將每一個劇團的精湛演出加以收錄,讓這項戲曲藝術因匯演活動而得以薪傳和推廣,也期盼另一個歌仔戲的風華再度展現。」
我們一定會歡喜的去捧場、我們一定「樂觀其成」,但是、實在不需要再用「甄選」的方式去鼓勵民間劇團參加這一場「打不贏的戰爭」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