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劇名:秀琴歌劇團【范蠡獻西施】

時間:20051029

突發事件前言:~衰到連買票都可以買到人家攝影師的座位,老實的我居然還想要跟人家借過坐進去的說><,還好被工作人員發現才幫我換張票,不過還不錯啦,從一樓的18排換到12排,雖然有點靠邊,頭有點昏@@

內文:

偌久沒得好好駐足觀戲了,觀賞到一齣能讓我心動的戲,忙碌許久的腦袋瓜,也終於可以享受一個人的寂靜,沉澱心情的去看一齣戲,一齣可以讓自己思考與感動的戲。

「范蠡獻西施」以劇情來講,嚴格來算並不可歸類為創新劇碼(劇情),老實來說倒有些地方與之前的「大漠胭脂」相似,皆是以「朝貢獻美」來呈現一段亂世之中情愛的無奈,不過其表現手法倒是讓席位的觀眾感受到無比新奇(新鮮之感)。社教館的舞台特地架設了一個延伸至觀眾席的步道,也許是意圖塑造出一種與觀眾拉近距離接觸的氛圍,雖然這樣的手法並非首創(國內外的戲劇皆有前鑑),但運用在此劇中的「獻美」一慕,倒是有其恰當之處,既不刻意譁眾取寵,也不刻意誇張渲染,反倒有一種符合情節的誠懇,以舞台來表現宮殿與皇帝的氣勢,呈現出的是一種立體之感,延伸步道則是一種區隔,一種宮廷世界與門外世界的差別。范蠡與獻美的隊伍由觀眾席側邊的安全門進入觀眾區,經由觀眾席到達舞台,不過狹小的安全門與觀眾席的階梯,卻讓這一段獻美之路略顯「坎坷崎嶇」啊。與傳統表現模式在舞台上繞圈所意象的路途,與延伸至觀眾席的行路,後者多了一種蔓延的意義,而加以拓寬單一舞台表現所表現不出來的感受,不過對於此,我想這樣的表現手法給予一樓觀眾或許印象會比較深刻,而樓上的觀眾又是怎樣的感受,就無法得知!

再以音樂來講,范蠡與西施離別一幕的後半段,以司鼓大大小小的連續音表現出兩種意義:一為兩人分離的心所呈現出的波濤起伏;二爲後面緊接一幕的戰事作一伏筆與情境連接,其他場次的旋律與新編曲調也顯其得宜與優美之處,不過礙於自身的才疏學淺所以無法一一提出分享。

在此一齣戲的內台版演出之中,仍有其劇團在外台演出的影子,雖然這是一個劇本型態的演出模式,卻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那種外台戲「活絡」的氣氛,這或許是他們長期習慣外台演出模式而轉至內台演出的一種特色,不過也因為此,主角范蠡的武打戲卻也因為習慣外台小舞台的表演,而呈顯出拘束,卡卡的感覺,忘記了該去放大一些該放大的動作。

此劇本的唱詞字句排列與雕琢實在優美,更可清楚的發現劇本中的句型、詞彙、音韻等安排,都是經過細膩、刻意的斟酌與修飾,雖然不會因為講究文辭的華美而落於深澀難懂,但看戲時還是難免會因為咬字與曲調的配合,而讓我忙於字幕與舞台的轉換,難免怨懟自己的台語造詣程度低劣,無法深刻的、輕易的去體會其文字的駢麗與柔美。

演員的唱腔與劇情的融入加上其演出者的表現手法或許都還有磨合與精進的空間,內台表演與外台的表現方式有其差異,過於誇張、無拘、隨性的表演有時來說實在是不太需要,如某一場東施在下場前對著仍舊在舞台上的西施提出讚美:「唉唷!實在有影水。」以個人來講,我反倒是覺得有點累贅,西施之美已貫串整齣戲,如果再冒出這樣的一句台詞,反倒有點矯情,雖然此齣戲的「東施」一角被安排是「三花」特性,我仍舊對這樣的台詞感到突兀。

「定情」一幕中所安排的舞蹈,演員們手裡的白紗呈現出一種融合的美,加上刻意創造的旋律,與整個舞台背景的山水墨畫,營造出一種寧靜愉悅的感受;而「獻美」之中刻意刻畫范蠡與西施兩人心中的掙扎、無奈、傷痛,也不禁令觀者動容,「愛情」的鋪陳一直是歌仔戲諸多劇本的元素之一,那種現代中帶著傳統的羞澀或許才是不斷吸引人的原因吧。不過,這一幕之中,范蠡與西施的情感醞釀與掙扎的氣氛其實帶動的很棒,也很難得我會專一對此幕感受深刻,或許是因為太專注劇情,被牽引了觀戲的情緒吧!

此劇最讓人忿忿不平的部分在於最後吧,句踐復國後,卻意圖要將當初犧牲青春冒著風險進入夫差宮廷裡迷惑君王的「西施」與「東施」一一處死。「紅顏禍水」古有訓之,而這些「禍水」卻要在戰敗時扮演弱者的「獻貢品」、「朝貢物」,而又要在亡國時擔任復國的一枚犧牲品、傀儡棋,女人何堪?!(我想,要是有什麼激進派的「女性主義者」來此觀看,非得破口大罵一番,哈!)西施有幸與范蠡一同遠離家鄉,去過著隱姓埋名的日子,而東施卻要代替西施赴黃泉,也難怪東施要在臨死前以詼諧的唱唸,句句點出事實的不堪,「忘恩負義無良心」爲此劇畫下一段落,也爲此點出觀眾的那份心情。

儒生所重之君子、英豪,歷史撰述定位之「句踐」,長久以來的中心霸權論述,在此劇中的形象也有了顛覆與翻轉,一個只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福」的忍辱復國君王的另一容顏,也在此一一浮現。

2005111 板橋一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惡魔 的頭像
    小惡魔

    小惡魔の生活戲

    小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