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文學理論的課堂正上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密密麻麻的原文書,說老實的倒有些把我給嚇著,雖然在大學時代多多少少有所接觸,但論真要深入去談,確實有些困難,又加上原文的課本,著實讓我在整學期的課堂上嚇出了不少冷汗。

這天,老師在馬克思的理論當中提到「間離效果」(alienation effect),剛好舉到一個例子~電影,間離效果亦即讓觀眾不要融入劇情之中,擔心觀看者無法從中抽離,會產生「非我」。這不得不讓我想到我對於觀看歌仔戲的態度,也不知是接觸太過頻繁,亦或是當真歌仔戲的演出形態逐漸轉變,對於它的熱誠有點退溫,也驚覺,自己陷入一種迷思的陷阱裡。

我一直說,也一直這麼認為,戲劇的構成絕對不是單一的原素,戲、人、物以及旁支的相交結合,牽出一絲一絲的靈魂,不論是戲罩人或者人撐戲,我想都不能稱得上是一齣「好戲」。當然這麼說絕對不是要否定掉所有戲劇所呈現的心血,僅只是發現意圖用人物去撐起整部戲劇的可觀性現象越來越趨頻繁。其實在這之中也沒什麼太大的對或者錯,偶像原就是歌仔戲圈存在的要素之ㄧ,用大量的偶像去架構一齣戲讓戲迷得以ㄧ飽眼福,也未嘗是一件「歹代誌」。

會將間離效果擺置在這,乃是因為有鑑於此現象,給了我ㄧ個驚醒的效果,太過義無反顧的將自身丟入一種戲劇的娛樂之中,或許無不可,但這絕對不是我期望得到的!(這麼說難免有人會感到嗤之以鼻吧!~呵)歌仔戲在歷經一陣又一陣波濤般的歷史洗滌之後的面容,難免呈現出一種迥異於其他戲劇的面貌,我將其稱之為「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絕對會跟隨著時代潮流的轉變繼續的移轉,文化絕非ㄧ固定的形式與框架,也就是因為如此,歷史會逐步的描繪著屬於當時代的節奏,這也就是文化存在的意義。雖是如此,ㄧ貫以褒勉的態度去看待它,是乎也是不太必要。

就拿一位我所敬仰的演出者來講,戲劇上的表現是有其值得讚佩的地方,我也認同:「不論角色為何,能讓演員有所發揮的即是一個好角色。」於是,無論是主角亦或是配角,是旦亦或是嫺,能讓角色活靈活現的跳脫而出,不論戲份多寡,都能讓我樂於欣賞,產生愉悅。但是,逐漸的,在欣賞她所表演之餘,整體戲劇的表現卻沒帶給我ㄧ絲的感動,這是我所驚恐的,每個演員的演出我絕對相信都是自身功力的展現,可是當單一的讚嘆拼湊起來時的整體,卻稍嫌氣喘吁吁,有點累贅。

在此仍免不了要爲其惋惜,似乎也看出整個戲劇生態的模型,劇目文本不再是單獨的、純粹的存在,而是依其欲突顯的對象而更動著,譬如男主角的著重點,一直是歌仔戲演出模式裡著墨最多者,於是乎,在整齣戲劇走向一個高潮迭起的狀態時,有可能因為這樣的「用心」,而讓之前所架構出的氣氛冷卻下來,實為可惜。

拉雜了一堆,只是為了近期驟減的觀戲數而辯解著,偶爾保持一點與戲之間的距離,那樣的觀看角度或許才能更為寬廣與多元吧!

2006年12月23日12:40AM

板橋初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惡魔 的頭像
    小惡魔

    小惡魔の生活戲

    小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